我想,高互动性所带来的参与感对于观众而言是充满新鲜感的。不仅是在中国,类似《雨屋》这样从各种感官上给观众带来互动性的作品,在国外也正在流行,比 如和《雨屋》人气相当的由克里斯蒂安·马克雷(Christian Marclay)创作的《钟》(The Clock)已经“红”了5年,这件作品是一个以影像为主的作品,简单地说就是一部时长24小时的电影剪辑拼贴,已经被包括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,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,以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9个 重要机构购藏。这件作品或许听起来挺平淡无奇的,但却让看过的观众都觉得很有意思。因为这部“电影”没有始终,观众可以用自己的时间来与作品互动,不一样的在场时间,就是不一样的欣赏视角,这份与他人不同的感受就是这件作品所带来的较好礼物。 再举个例子,曾在上海办过展出的草间弥生也同样是艺术展互动性的代表之一。去年在上海的草间弥生展几乎天天排队,足以见其人气。草间弥生的作品充满了整个参观空间,每个观众走进展厅,就像是走进了艺术家所营造的奇幻世界,多走两步就仿佛融入了身边的大南瓜、大波点,也成为了这个空间的一份子。每个观众还有一次参与创作的机会:每个人入场都会得到一个圆点贴纸,可以在一个*的房间内贴在想贴的位置,留下自己的印迹。 这些热门展出或作品都体现出观众与艺术作品的高互动性,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,这样的互动带给他们很大的乐趣,让他们觉得欣赏艺术非常有意思。这样的体验不仅让观众对参观过的艺术作品印象深刻,更促使他们愿意进行下一次尝试,从而越看越觉得艺术“有味道”,也就越来越懂得欣赏艺术了。在艺术展赚足人气的同时,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也在无形中与艺术联系了起来。